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改革论证 >> 工作动态 >> 正文
深化学院试点改革工作,为学校发展蓄势赋能
发布时间:2024-12-30     作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高校应深刻理解把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自学校2020年启动学院试点改革工作以来,学院、研究院分批次申请加入试点行列,截至目前,第一(材料学院)、二批(数学与统计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生态环境学院)学院试点改革项目已顺利结项,改革“以点带面”示范效应日益凸显;第三批试点单位航天学院、航海学院、材料学院、自动化学院和柔性电子研究院分别聚焦“总师型”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等开展专项改革,不断改革创新,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第二批学院试点改革项目顺利结项

航天学院开展“总师型”人才培养专项改革,着力打造“红色铸根+蓝色育魂”的贯穿式思政教育模式。一是将“支部建在连上”,教师、研究生按研究所设置党支部,本科生按专业纵向设置党支部;以“门门课程有思政”为目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航天学院特色思政案例库,深入开展航天精神、军工精神教育,让航天报国精神引领贯穿思政育人全过程。二是将“课堂设在靶场”,推广工学交替模式,带领学生深入国防主机院所、走进试验场与靶场基地;加强与国防军工单位的合作,建立多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开设特色思政课,邀请航天领域主机院所专家讲授“总师思政课”;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并在参研中快速成长,“澳门科学一号”卫星B星的成功发射就是其中的生动写照。

2024年,航天学院获第十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国赛一等奖2项(全校共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获奖总数量位列全校第一;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24年度“揭榜挂帅”专项赛中获全国特等奖1项、银奖1项。

航天学院“铸剑班”学员与孙保卫总师交流

航天学院师生深入国防主机院所学习

航海学院聚焦有组织科研,以改革推进科技高质量发展。学院重组了12支创新团队,实行带头人负责制,学院和团队签订目标任务书,明确建设目标、具体任务、预期成效、实施方案、支持举措和考核方案等。修订《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建立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评价机制,确立绩效和贡献评价为主的资源动态配置办法,充分赋予团队绩效分配权利,提升航海学院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

2024年,航海学院签订亿级合同1项,签订千万级合同5项、科研经费到款逾6亿元;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项,其中重点类项目3项。

航海学院“团队+个人”聘任和考核

航海学院和团队签订目标任务书

材料学院立足“建、育、评”改革,创建一流科研创新团队。在“建”的方面,材料学院改革团队组建方式,按照战略导向、理工结合、需求导向进行分类组合,强强联手。2024年完成18个团队的重建、重组,获批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5个。围绕焊接、锻造、纳米能源等方向发展召开学术论坛,激发团队发展新思路。在“育”的方面统筹国家重点实验室、社会捐赠等资源建立人才培育金;主动对接重点战略企业需求,定向推荐青年教师顶岗锻炼;做大做强博士后队伍,支撑优秀青年人才发展;加强基础研究支持力度,自筹资金设立“0-1”基础研究创新学术成果奖。在“评”的方面改革资源调配方式,实施“1个补贴”(公用房资源调节费补贴)、“2个奖励”(学科贡献专项奖励、研究生招生指标奖励)、“3个自主权”(博士生名额分配自主权,以团队下发;成果分配自主权,针对大项目、大奖励;专职科研队伍考核自主权),激活团队活力。

2024年,材料学院助力学校成功获批建设中国—哈萨克斯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一级学会一等奖2项,青年科技奖3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项,其中重点类项目6项;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青年科学家项目1项,战略性国合项目1项,千万级项目6项。

材料学院2024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材料学院围绕纳米能源等方向召开学术论坛

自动化学院围绕“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专项改革工作。一是构建聚才引才强磁场。“以会引才、以才引才、交流引才”多措并举,通过“宣传覆盖+精准邀约+论坛互动”,扩大宣传“朋友圈”。二是设立学院基础前沿研究中心,遴选培育2个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加速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人才引育。三是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绩效考核与分配体系,向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向承担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人员倾斜。

2024年,自动化学院6人次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占全校本年度总入选人次的25%;学院有30名教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总数位列全校第二。

自动化学院多渠道、多平台、高频次宣传引才

柔性电子研究院从“精准引才、精准育才、分类评价、特色平台”四个方面发力,聚力建设国际化一流师资队伍。一是通过实施“诺奖团队交流计划”、“领英人才引进计划”,精准布局、精准引才;二是通过实施高层次人才“鲲鹏计划”、“高被引科学家”成长计划,实施制定潜力教师定期辅导方案,“一人一报告”季度分析成长态势,精准育才。三是优化完善“1+N+X”人才引进标准,健全“基本条件”、“拓展条件”、“特色条件”和“破格条件”,构建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四维一体”晋升考核评价体系,深化分类评价。四是通过建立柔性电子标准化体系、建设国家级引智创新基地、与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签署双博士学位协议开展联合培养等,构建特色平台,提升学院办学水平。

2024年,柔性电子研究院实现了“内培”人才零突破,引育国家级青年人才3人;在柔性储能、柔性传感及柔性探测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JACS,Advanced Materials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

柔性电子研究院牵头成立柔性电子标准化研究组

柔性电子研究院与西班牙高校深化合作

在实现“127”发展目标、擘画“十五五”蓝图的关键阶段,深化学院改革恰逢其时。学校第三批学院试点改革项目以“小切口”促“大改革”,已初见成效。校院将持续协同发力,打好改革“组合拳”,用好“指挥棒”,进一步释放学院办学活力,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学校“天下工大、世界三航”远景目标。


(来源:发展规划处、航天学院、航海学院、材料学院、自动化学院、柔性电子研究院; 审核:甘雪涛、袁云)